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带拼音
宋代:王安石
褒禅山,亦称华山。唐代浮图慧褒初于此地建舍,终葬于此,因此得名褒禅山。现今所称的慧空禅院,实为慧褒之庐冢。院东五里许,即是人们的华山洞,因它位于华山的南面而得此名。距离山洞百余步,有一碑仆于道旁,其文字虽已模糊不清,但依稀可辨“花山”二字。现今“华”字之音,或许有些许误差。
此地之下,平坦开阔,泉水自侧而出,游客络绎不绝,称其为“前洞”。山径蜿蜒五六里,有一幽深洞口,入之觉寒气逼人,探其深浅,即使勇者亦难至其极,此为“”。吾与四人燃火而入,入得越深,前行越难,所见却愈发奇绝。有疲而欲返者言:“不返则火将尽。”遂与之同出。吾所至之处,较常游者尚不足十分之一,然观其左右,记之者已稀。其更深之处,至者更少。当时吾力尚足,火尚明,既出而后或责其欲返者。吾亦悔随之,未能尽游之乐。
思及此游,深有感慨。观天地万物,古人有得于心者多因探求深广。易至之处多游人,险远之地少至者。然奇伟非常之景,常在险远,人迹罕至之处。故非有志者不能及也。有志者虽随止而不止,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有志与力而又不懈怠者,至幽暗昏惑之地而无助,仍不能及。然力足而至未果者,于人或有微词,然于己可无悔。尽己之力而未能至者,无悔矣,何人讥之乎?此乃吾之游感也。
观仆碑之余,悲古书之不存,后世传谬而名不可考者甚多。此等事何可胜道?故学者须深思慎取也。
同游者:庐陵萧君圭、长乐王回、吾弟安国平甫、安上纯甫也。
至和元年七月记于临川 王某
译文
褒禅山又被称为华山。唐代高僧慧褒曾在此建屋居住,逝世后也葬于此地;因此这里后来被称为褒禅山。如今大家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墓舍。距离禅院东边五里路的地方是华山洞的所在处;因为它位于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命名。距离山洞大约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几乎难以辨认;只有一些字迹还能看出是“花山”两字。现在我们把“华”读作“华实”的“华”;可能是发音上的错误所致。
深入地下的那个山洞广阔又空旷;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来此游览、留下记号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前洞”。沿着山路往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幽深的样子给人一种冷飕飕的感觉;询问它的深度;即使那些喜欢冒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越往里走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看到的景象越奇特。一个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我们只好和他一起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冒险的人来说大约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留下记号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的游客就更少了。当我们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后有人责备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着他出来而没有能够极尽游洞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