簟秋什么意思 枕簟秋的典故


参观博物馆时,我们会发现古人的枕头多为坚硬的石枕、玉枕等。在内地农村生活的人们或许也有过使用石枕的体验,选择藤制枕也许可以稍微软和些,但仍然偏向于硬质。那么,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使得古人选用这些硬质材料制作枕头呢?

专家们研究指出,在人们入睡后,头部温度容易升高,这对睡眠造成一定困扰。相较于柔软的荞麦或木棉填充的枕头,这些材料并不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在炎热的夏季尤为明显。古人为了消暑解热,往往会在枕头上添加枕席等辅助物品来提高睡眠的舒适度。

虽然古人对科学原理未必有明确的认识,但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证,认为古时的枕头具备“清火”和“安神”的效用。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枕”的记载,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到的“明目枕”,它是古人用以缓解头晕目眩症状的一种简单疗法。这些石枕、玉枕等还具有清凉的物理特性,因此在炎热的天气中,它们成为了人们消暑的良伴。

在诗词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古人对枕头的独特情感。例如,北宋词人晏几道的“罗幕夜犹寒,玉枕春先困”,以及周邦彦的“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都描绘了冷硬枕头带来的清凉感受。而另一位南宋词人辛弃疾则以“冷”字描述瓷枕的感觉,同时流露出深沉的思乡之情。

无论以何种材料制成,“枕头”都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人们常常用“鸳鸯枕”来象征爱情或夫妻关系。在古代诗篇如《孔雀东南飞》和《种葛篇》中,都有关于枕头的深情描述。而那句广为流传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更是将同枕共席视为夫妻间深厚的情感象征。

由于古代的漆木枕或嵌玉枕等设计常为中空,便于贮存物品,因此有人会将简帛一类的珍贵图籍放置其中,这种做法被称为“枕中书”。如《越绝书·外传枕中》所载越王勾践的故事,他将之策珍藏在枕匣中,可见古人对枕头的重视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