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加一笔变成什么字 军加一笔变新字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许多年轻人选择返回故乡,积极参与到基层建设中。刘纤纤,这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便是其中一员。她的驻村工作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为村民带来了切实的帮助和希望。

刘纤纤正在整理村里的档案资料。潘建勇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通过政策的支持,刘纤纤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前往四川眉山市仁寿县禾加镇的官印村开展驻村工作。在这段时间里,她深入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民意,逐步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她参与了安装路灯、修桥拓路、帮助村民抢收柑橘及关心留守儿童等多项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沿着村里的小路,刘纤纤远远望见了村民姚乃中站在自家小院前。

“姚大叔好!去年收成如何?”刘纤纤热情打招呼。

“小刘来了!”姚乃中兴奋地回应,同时邀请她进院。“挺好,种了一亩多地,收了1000多斤粮食!”

驻村工作结束后,刘纤纤又回到了禾加镇官印村,目的是了解村民们是否还有需要解决的困难,看看能否再次提供帮助。

对于驻村两年间的经历,刘纤纤感慨颇多。

缘起——

心有乡土情结

选择驻村工作

清晨的凉爽让官印村的党员大会如期举行。刘纤纤忙着准备会议资料,向村党总支纪检委员邓莉请教问题。“一开始对村里的事务不太熟悉,我只能一点一滴地学习。”刘纤纤回忆道。2021年8月,她从成都理工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后,经过一系列选拔,成为了一名选调生,随后便被派往官印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在她决定成为选调生之前,刘纤纤听闻了许多前辈的故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与一位驻村一年的学姐交流后,她被学姐的工作热情和对村民的帮助所打动,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相信这份工作能够帮助实现自我价值。

刘纤纤的老家在四川南充市仪陇县,童年时光里,乡村生活的点滴温暖至今铭记于心。“小时候的乡村记忆是那么美好,我一直想为我的故乡做点事。”她告诉自己,得知选调生招录后,便毫不犹豫地报名。

入村后,她享受到了安置补助,购买生活必需品,安顿下来的也免费入住了镇里的职工宿舍,方便工作。选调生的培训也让她受益匪浅,她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乡村产业发展和公务员的行为规范,力求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

尽管刚到村里感到欣喜,但困难也随之而来。为了了解村情,刘纤纤努力请教邓莉,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逐渐得到了认可。

发展——

走村入户调研

收集群众意见

刘纤纤与姚乃中的相识,源于她的走访调研。官印村在2021年进行村建制调整后,村情复杂,人口众多。为了更好地了解村民的需求,刘纤纤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110多户家庭。

她与姚乃中的交流中了解到,姚大叔的家庭情况并不宽裕,且所在的二组没有路灯,夜间出行十分不便。“每次下雨天,出门就得小心翼翼。”姚乃中诉苦道。

在聂朝伍家中,刘纤纤了解到他是脱贫户,面临采摘柑橘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村民们纷纷向她反映村里的道路狭窄、桥梁老化等问题。刘纤纤认真记录下这些意见,并在走访中与村民们逐渐建立了信任关系。

经过3个多月的调研,她终于完成了村情分析,并将问题反馈给村党总支书记聂强刚。“这些都是老问题,我们要逐一解决。”聂强刚赞许她的努力。

接下来的村委会会议上,大家决定优先安装路灯。经过一番努力,2022年2月,村里的路灯工程开始动工,116盏新路灯于同年4月安装完成,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的难题。

改变——

掌握工作方法

解决急难愁盼

傍晚时分,路灯亮起,姚乃中满心欢喜:“小刘和村里解决了我们的难题!”

拓宽道路和修建新桥的工作却遇到了一些波折。刘纤纤发现,涉及到村民搬迁的问题时,许多村民面临情感上的抵触。尤其是一位70多岁的老村民,因不愿意拆迁而一度陷入僵局。

在关键时刻,聂强刚带着刘纤纤等人上门说服老人,最终取得了老人的理解与同意。经过不懈努力,村里的3公里道路成功拓宽,新修的桥也如期开通。刘纤纤在此过程中学到了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性,明白了情感上的理解和耐心的交流至关重要。

随着对村情的深入了解,刘纤纤的工作逐渐得心应手。在“六一”儿童节那天,她组织了一场文艺演出,孩子们纷纷参与表演,欢声笑语中,她用选调生的服务经费用于为他们购买了书籍和文具。

在一次柑橘采摘季,刘纤纤主动联系志愿者,帮助聂朝伍的家庭完成采摘,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与此她还积极向镇上学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念,希望能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驻村工作结束后,刘纤纤回到禾加镇政府,期待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仁寿县的选调生们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系统的培养和帮助,他们的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结尾

刘纤纤的故事是无数选调生投身乡村建设的缩影。通过扎实的工作,她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希望与变化。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而刘纤纤无疑是这股力量中的一部分,她的努力将为未来的乡村振兴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