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谈的意思 攀谈和交谈的区别


**汉字“言”部三字:讪、讥、诬**
承接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解“言”部中的三个汉字:“讪、讥、诬”。现代汉语中,这三个汉字分别简化为“讪、讥、诬”,其中“讥”是现代汉语次常用字。具体信息如下:
**1. 讪(讪)**
shàn,《说文解字》解释为:“讪,谤也。从言,山声。”形声字。本义为诽谤、讥刺。《玉篇·言部》:“讪,毁语也。”《论语·阳货》:“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憎恶身处低位而毁谤上位者。《礼记·少仪》:“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臣子对国君的过失可以当面劝谏,但不能背后诽谤。
(《论语·阳货》)
除了本义之外,“讪”还有不好意思、差惭、难为情的含义。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请先生休讪,早寻个酒阑人散。”《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晴雯道:‘或是送件东西,或是取件东西,不然,我去了,怎么搭讪呢?’”
“搭讪”一词已成为现代汉语常用词汇,意为找寻话头开始攀谈,即无话找话说以敷衍或寒暄。“搭讪”的对象不限于陌生人,也可熟人。近年来兴起的街头搭讪专指在街头主动结识异性。这里的“讪”即取“羞惭、难为情、不好意思”之意,因为搭讪的行为需要克服这种情绪。
**2. 讥(讥)**
,《说文解字》解释为:“讥,诽也。从言,几声。”形声字。本义为讥刺、谴责。杨树达认为“讥”是会意字,其论述见于《积微居小学述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讥之言微也,以微言相摩切也。”《广雅·释言》:“讥,谴也。”又《释言》:“讥,怨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怨与讥、刺同意。”
(讥刺、谴责)
《左传·隐公元年》:“称郑伯,讥失教也。”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没有尽到教诲的责任。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思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别人讥讽、谴责。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除了本义之外,“讥”还有以下两个用法:
(1)进谏、规劝。《广雅·释诂四》:“讥,谏也。”《楚辞·天问》:“迁藏就歧何能依?殷有惑妇何所讥?”王逸注:“讥,谏也。”祖先带着财宝迁居岐山,怎么能得到百姓的依附?殷纣王已经受到妲己迷惑,劝諫的话语有什么用呢?
(2)稽查、盘问。《广雅·释诂二》:“讥,问也。”《孟子·公孙丑上》:“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在关卡上,仅是查问而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都会感到高兴,并且愿意走这条路。
**3. 诬(诬)**
,《说文解字》解释为:“诬,加也。从言,巫声。”形声字。本义是说话虚妄不实。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加与诬皆兼毁誉,言之毁誉不以实皆曰诬也。”所谓“加”,就是把没有的东西添上去。《说文解字》:“加,语相增加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诬》:“盖巫之为术,假託鬼神,妄言祸福,故诬字从巫从言,训为加言,引申其义则为欺,为诬罔不信也。”
(诬告)
《墨子·非儒下》:“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将守宗庙。故重之,应之曰:‘此诬言也。’”儒家的人迎娶妻子,妻子负责供奉祭祀,儿子负责守宗庙,所以得到尊重。回答说:“这是谎话!”《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小哥儿十三岁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学渊深,真不诬也。”
“诬”字在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
(1)欺骗。《广雅·释诂二》:“诬,欺也。”《孟子·滕文公下》:“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就是要用邪说欺骗百姓,阻止仁义的施行。
(2)污蔑、诽谤。慧琳《一切经音义》引《考声切韵》:“诬,加谤也。”《左传·哀公六年》:“遂诬鲍子曰……”于是就污蔑鲍子说。
(毁谤)

(3) 暴政苛刑。《国语·周语上》曾言:“其刑娇诬,百姓携贰。” 当政者若滥用刑罚,只会导致民心涣散,失去神灵庇佑,最终走向败亡。

“诬” 小篆字形

(“诬” 小篆字形)

(【说文解字】之440,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