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
习近平经典名句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与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文章、讲话和著作中,经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名句,以中华经典阐释"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诠释"中国之路"。这些典故名句汇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精华,寓意深刻、生动传神,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也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中国许多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楼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明德楼",源自《礼记·大学》中的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阐述了教育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性,并以此感化他人,最终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的重要讲话
今年5月2日,恰逢"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并与师生座谈,强调大学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总书记再次引用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在指出大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有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一代新人,为国家发展提供栋梁之才。
蒙曼解读"大学之道"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蒙曼阐释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含义。她指出,这三句话是儒家修养的目标,旨在培养有志向、具备自我完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大学》:"初学入德之门"
在古代,《大学》是知识分子进入系统学习和道德世界的第一门基础学科,旨在传授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规范。之后,他们会学习《论语》、《孟子》、《中庸》等"四书",深化儒家学派的思想。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讲话中的其他用典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了许多其他与教育相关的典故,包括: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强调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指出人格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说明人才培养体系要从根本问题出发。
勉励青年一代,乘风远航
在讲话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辛弃疾《太常引》中的一句词:"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勉励青年一代要把握时代机遇,在祖国建设中实现梦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