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尺男儿是多高


度量衡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古代尺度与现代的差异
古往今来,人们为了生活和工作的便利,发明了各种度量衡制度,即如今所称的“单位”。单位在不同场景和事物的应用中有所不同。
我国古代早在《周礼》一书中便出现了规范的度量衡标准,称为“尺度”。在历史典籍中,尺常被用来计算身高,如《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形容为“身长九尺”。
尺的演变与今古身高的差异
度量衡制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最初的参照标准便来自人体特征。例如古代曾有记载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为丈”,这便是最早的度量单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度量衡标准也被统一。后世虽对其有所修正,但基本单位并未改变。
近代以来,国际计量单位的使用日渐普及,我国传统的度量单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古代度量单位依然对我国历史、考古和文化研究影响深远。
尺作为一种长度单位,目前虽然使用不广,但仍有“三尺一米”的粗略换算概念。在阅读史书时,若套用此概念来估算历史人物的身高,便会出现问题。
史书记载邹忌身高八尺,若按三尺一米换算,其身高将达2.66米,显然不符合常理。关羽的身高九尺,换算下来甚至高达3米,同样不合逻辑。古代的尺与现代的尺必然存在差异。
考古发现与尺的实际长度
关于一尺的实际长度,专家们不断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他们大多以现代单位衡量古代单位,难以令人信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考古发现。
在古墓发掘中,专家们研究了陪葬品中的尺,揭示了古代尺这一单位的演变过程。
专家们对各时期出土文物的分析表明,商代已有尺的概念,约为现今的16.9厘米;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较为混乱,各诸侯国尺的长度不一。《汉书》记载,汉代沿用秦代度量制并进行修改,并参考贵县汉墓出土的木尺,得出汉代一尺为23厘米。
满城汉墓出土的金属尺则显示,汉代一尺相当于现今的23.2厘米。也就是说,汉代的一尺长度虽然略有变化,但总体而言都比后世的一尺要短。按照此标准计算,关羽的身高虽不到3米,但也超过2米,在三国时期确属“庞然大物”。
古代“八尺男儿”的身高之谜
但问题尚未解决。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身高超过2米的人仍然寥寥无几。而生活水平远逊于现代的汉代,却出现大量九尺、八尺的身高,这该如何解释?
民间常说的“八尺男儿”身高约为1米8,在现代仍属身材高大之列。若将八尺作为汉代的普遍身高,实在难以置信。
事实上,认为生活水平高身高必然上升、反之身高下降的观点,忽略了生物进化论的解释。物质水平的提升有利于身高增长,但古代我国长期处于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的状态,劣质的生存环境会影响人体的外在表现。
换言之,在古代社会,身高过高反而不利于生存,人们被迫向矮小的身材进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得以摆脱这种束缚,实现生物学的反向进化。今人和古人相比,身高出现如此差异是符合生物进化理论的。
结论
作为非专业学者,我们无需对历史上的一切细节刨根问底。从秦汉的八尺男儿到唐朝的百尺高楼,古人赋予了这些度量衡以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关羽的身高九尺究竟是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代忠义英雄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