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和其它的区别


尽管我被一些人贴上“中医黑”的标签,但我自己对中医持认可态度,所以我想谈谈我对中医的看法。

在众多传统医学中,中医似乎独树一帜,显得非常主流和独特。

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还存在过另一种传统医学,它在大一统王朝的支持下被“册立”为国医,并且并非中医。

这就是元朝时期兴盛一时的回回医学。

在蒙元时期之前,“回回”一词泛指回鹘地区以及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和地区。

而到了蒙元时期,“回回”则特指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人和西亚人,尤其是突厥族人。

由于元代实行“四等人制”的民族歧视政策,蒙古人被列为一等,色目人(包括中亚、西亚人)为二等,北方汉人为三等,南方汉人为四等。

由于汉人在元朝属于低等民族,蒙古统治者并不认可汉人的中医,反而更加推崇蒙古人以及色目人的传统医学,也就是回回医学。

不可否认,回回医学和中医各有千秋,而且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果说中医擅长内科,那么回回医学则在外科方面独具优势。

如果说中医是基于黄老之学发展而来,那么回回医学则与景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公元431年,景教在以弗所公会议中被判定为异端,大量教徒东迁,并在唐太宗时期传入中国,并逐渐扎根发展。

虽然在唐武宗灭佛事件中受到重创,但景教最终借助蒙元帝国的兴起而复兴,并发展成为“景医”,也就是后来的“回回医学”。

(严格意义上来说,景医和回回医学在信仰上有所区别,但这种区别就像道医与中医的区别一样,两者之间的共性远大于差异,因此为了方便叙述,这里将两者统称为“回回医学”。)

以上便是回回医学的历史背景。

那么,该如何评价回回医学呢?

我认为,回回医学和中医的发展基础非常相似。

中医的诞生和兴盛得益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而回回医学的诞生则源于景教在以弗所公会议后成为独立教派的历史事件。

我个人倾向于将儒家视为一种宗教信仰,因为它的思想传统与道教非常相似,这与回回医学与景教之间的密切关系如出一辙。

你会发现,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大多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西方医学与基督教、回回医学与伊斯兰教(景教后来皈依了伊斯兰教)、阿育吠陀与印度教、传统中医与道教等等。

我认为“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并非中医独有的标签,全世界的传统医学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历程。

在临床应用方面,回回医学由于受到宗教(景教)的影响,非常注重解剖学,因此在外科、五官科、骨科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中医。

其实这并不奇怪。

自古以来,外科和骨科一直是中医的弱项,因为这两门学科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严谨客观的解剖学基础之上,其治疗效果可以通过明确的临床指标来判断。

中医所擅长的“解释”在这些方面并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

这里我们不讨论具体的医案,只说一个历史事实。

女真族建立清朝后,尽管几乎全盘继承了汉文化和中医,但在骨科方面却并不信任中医。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初期,满族人沿用了宋朝时期中医的“十三科”分类,其中包括独立的“正骨科”。

然而到了嘉庆六年,正骨科被裁撤,并入上驷院,由蒙古医生负责。

上驷院最初是皇家牧马的机构,里面的蒙古医生除了负责治疗马匹的疾病(主要是骨折)外,还要兼顾为皇家人员治病。

由此可见,即使是崇尚汉文化的满族统治者,在骨科方面也对中医缺乏信心。

我认为中医与其他传统医学并没有本质区别。

无论是起源、历史传承、发展脉络,还是临床应用,各种传统医学之间都各有优劣,很难说哪一种医学更胜一筹。

中医与其他传统医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可能是世界上最不重视解剖学的传统医学体系,这导致中医在外科、五官科、产科等需要高水平解剖学知识的医学领域乏善可陈。

中医不重视解剖学的问题应该归咎于中华传统文化,这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生者”与“死者”的不同认知,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辉煌的历史可以成为中医引以为傲的资本,但不应该成为中医盲目自信的来源。

毕竟,医学的自信应该建立在扎实的临床实践之上,仅仅依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口号是治不好病的,除非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