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寺庙读后感


《文化苦旅》:追怀与反思
作者:溯风踏浪


怀着沉重的心将《文化苦旅》细细读完,缓缓合上书卷。
闭上双眼,仿佛踏上了作者的“苦旅”之旅:穿梭于历史长河,探幽名寺古迹,邂逅李冰、苏轼等文坛巨匠。一幕幕场景在脑海中浮现,一段段古老的历史在耳畔萦绕。
五千年的时光,中华文化灿烂辉煌。可是,这漫漫征途并非一马平川,其中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但一连串脚印,却见证了它的傲然屹立。不像某些文明,走着走着便销声匿迹,留下断壁残垣和遗恨千古。
伤痛并非鲜为人见。有时,它以滑稽的面目示人,让人不禁莞尔,却正是这种反差带给我们最深沉的悲痛。作者用喜剧的手法传递悲凉,令人深思。王圆箓为重建莫高窟所采取的种种破坏性行为,在当时的情境下荒诞可笑,但落在敦煌壁画的创伤上,却令人心痛不已。那一连串动作的背后,是无知、愚昧和历史的悲剧。
一场荒唐的游街示众,苏轼的创作才华换来的是屈辱与嘲讽。画面可笑吗?不,它令人心痛。那些小人得志的猖狂,那些冷漠麻木的眼神,正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面对这些伤痛,我们怎能不坐下来沉思?这样的荒诞会否重演?我们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王圆箓”,或者成为迫害“苏轼”的帮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了无数为文化添砖加瓦的人。他们甘于清贫,视荣誉如浮云,为了文明和传承,不懈奋斗。他们用一簇簇星火点亮了荒凉之地,让贫瘠的土壤变得肥沃。
义愤填膺,怒火中烧,我们手持利刃与破坏者决战于城墙之下,誓死捍卫园林。理智重归,历史不可更改,留给我们的是追思与反思。我们需要的是从往事的悲痛中汲取教训,为未来的道路铺设基石,让他走得安稳,不再充满荆棘。
《文化苦旅》追溯的是中国文化,但它带给我的启示却超越了国界和时代。我将目光投向自己的故乡,那方贫瘠的土地。
故乡在安庆,黄梅故里。它却鲜有艺术文化的遗存。往昔的黄梅戏、说书节目,曾是村民们精神的寄托。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打工狂潮席卷了这片土地,带走了财富,也带走了淳朴与传统。“读书无用论”的毒瘤深深扎根,毁掉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物质的富有反而让故乡变得更加贫瘠,孤独与攀比成为它的代名词。
政府提倡的新农村建设,是否能挽救故乡文化的颓势?我感到迷茫,希望与绝望在心中交织。

愿我们都能从《文化苦旅》中汲取智慧,反思历史,勇担传承文化的重任,让我们的文明永放光芒。